欢迎进入上海大众快捷搬迁搬家服务有限公司网站!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
满怀敬意地开掘出普通人的美上海大众快捷搬迁

作者: 时间:2019-09-06 16:51

  1980年第10期的《北京文学》杂志颁布 了短篇小说《受戒》,这一年,它的作者汪曾祺刚好60岁。《受戒》的迅速走红,使这位当时让普通读者感到陌生的老作家开始广为人知。在《受戒》中,作者满怀敬意地开掘出普通人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,在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地表示 出对于人情美、人性美的追求。时至今日,《受戒》依然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中的经典美文,令人百读不厌,其中重要的原因,是小说对民族美学传统和汉语之美的重视与开掘。这对于当今的文学创作,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。

汪曾祺画作

  这样的小说几十年都没有一篇,谁能相信可以颁布 ?

  1980年第10期的《北京文学》上,颁布 了一篇小说《受戒》,小说作者是汪曾祺,当时,这是一个让读者感到很陌生的名字。而《受戒》也是几十年的新中国文学未曾涉及的题材。

  关于《受戒》,汪曾祺本人的回忆是这样的:

  读了高中二年级,日本人占领了江南,江北危急。我随祖父、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遁迹。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。我在《受戒》里写了和尚的生活。这篇作品引起注意,很多 人问我当过和尚没有。我没有当过和尚。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,只带了两本书,一本《沈从文小说选》, 北京搬家延庆,一本屠格涅夫的《猎人日记》。说得夸张一点,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。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 不变的兴趣,而且对我的风格发生 深远的影响。我父亲也看了沈从文的小说,说:“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?”我的小说也有人说是不像小说,其来有自。(《自报家门》)

  《受戒》所写的荸荠庵是有的,仁山、仁海、仁渡是有的(他们的法名是我给他们另起的)……唯独小和尚明海却没有。大英子、小英子是有的。大英子还在我家带过我的弟弟。没有小和尚,则小英子和明海的恋爱 当然是我编出来的。小和尚那种朦朦胧胧的爱,是我自己 初恋的感情。(《〈菰蒲深处〉自序》)

  《受戒》的责任编辑 李清泉回忆说,初次知道《受戒》,是听一位京剧团的老杨同志说起的,他那时刚读了一位伴侣写的小说,“味道十分迷人,可是回头一寻思,又觉得毫无意义”。

《受戒》首发于《北京文学》杂志1980年第10期

  李清泉说的“老杨同志”是杨毓珉,他是汪曾祺西南联大时的同学,汪曾祺“摘帽”(摘去“右派”帽子)后,能从张家口调回北京,到北京京剧团上班,杨毓珉是主要的举荐 者。两人曾通力合作,将沪剧《芦荡火种》改编为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。因此,汪曾祺写出《受戒》之后,曾在京剧团给少数人看过初稿。据汪曾祺儿女回忆:

  《受戒》写成后,爸爸没有想找地方颁布 ,只是在剧团少数人中传看。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,爸爸已经很满足。杨毓珉、梁清濂都看过。梁清濂回忆说,一天爸爸找到她说:“给你看个东西。”这个东西便是 《受戒》。看过之后,她才知道小说原本 可以这样写的,很激动。但是看过之后又想,这样的小说能够颁布 吗?给杨毓珉看,也很激动,觉得写得很美,但也认为没地方颁布 。这其实不奇怪,这样的作品解脱几十年都没有一篇,谁能相信如今可以颁布 ?(《老头儿汪曾祺——我们眼中的父亲》)

  杨毓珉在代表北京京剧团到文联开会陈述汇报 上班时,提到了汪曾祺写《受戒》,引起了《北京文艺》编辑 李清泉的兴趣。此时正值《北京文艺》即将改名为《北京文学》,1980年第10期,是改名后的第一期,这期杂志也拟定为“小说专号”。身边出现了这么一篇“味道十分迷人”的小说,李清泉当然不肯 放过。

  不外 ,虽然李清泉知道了《受戒》这篇小说,想看到文本,也费了一番工夫。李清泉先向杨毓珉讨要,但杨毓珉等人的说法是“这个东西不能 颁布 ,送不出去,不能 让它流入社会”,李清泉问“传给我看看行不对”,回答是“不对,这可不对,不往别传”。不颁布 ,只是看看,行不对?答复还是说不对。李清泉没措施,只好直接给汪曾祺写了个条儿,大意是听说你写了什么作品,你给我看看好欠好?